【早报】大困难改革:地方“新春第一会”

  • 中性
  • 中性
  • 中性
  • 中性
  • 中性
来源:灯塔财经 时间:2023-02-06 01:22:39
开春即开工:中央到地方,发力稳增长,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密集召开“新春第一会”。点击查阅早报!

行情回顾
上个交易日,大盘全天低开后震荡回落,午后有所反弹,三大指数均小幅下跌。
总体上个股跌多涨少,两市超2900只个股下跌。沪深两市今日成交额9146亿,较上个交易日缩量1097亿。
板块方面,ChatGPT、web3.0、数据要素、中船系等板块涨幅居前,贵金属、乳业、房地产、汽车整车等板块跌幅居前。
截至收盘,沪指跌0.65%,深成指跌0.62%,创业板指跌0.85%。北向资金全天净卖出42.46亿元,结束连续17个交易日净买入,其中沪股通净卖出43.32亿元,深股通净买入0.8亿元。
宏观要闻
【华创证券-大困难改革:地方“新春第一会”】
华创证券表示,开春即开工:中央到地方,发力稳增长。新春首个工作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要求持续抓实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运行在年初稳步回升。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密集召开“新春第一会”,截至1月31日,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市召开了“新春第一会”,包括江苏、广东、浙江、山东、上海等经济重镇纷纷出台稳增长政策措施。从会议意图来看,发展放在第一位,着力实现经济回升和高质量发展。
新班子定调全年经济工作。地方新一届领导班子召开的全省/市级别大会,定调全年经济工作方向,对未来一年政策取向具有前瞻性。从内容来看,各地普遍把重心放在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优化营商环境。其中:
1、促消费是各地23年经济工作重中之重,措施主要包括发放消费券、财政补贴等,涉及领域主要包括汽车、家电、餐饮、旅游、零售等。
2、扩投资、重大项目建设是23年各地稳增长重要抓手,涉及领域主要包括基建、环保、公用事业、教育、医疗、高端制造新兴产业等。
3、稳外贸是稳定出口基本盘的前提,是诸多出口大省经济工作重点,其中主要措施包括制度支持、资金支持,如支持外贸企业抢订单拓市场,对外贸企业贴息支持等。
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各地方纷纷响应,优化营商环境,包括财税支持、降本减负等措施助企纾困,强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振企业家信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历史上看小困难放水、大困难改革。12月政治局会议提出“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我们认为23年政策方针更倾向于改革,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而非此前市场预期的政府强刺激,货币配合财政放水。近期各地密集召开的“新春第一会”便是改革背景下地方对于23年稳增长政策措施的探索。历史经验看大困难改革后大概率会经济企稳、股市上行。
证券要闻
【全面注册制不等同于简单降低上市门槛】
中信证券表示,本次全面注册制改革征询意见稿最主要的制度变化包含以下方面。(1)上市发行制度:改革后主板由交易所承担全面审核判断企业是否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的责任,并形成审核意见。证监会基于交易所审核意见依法履行注册程序,在20个工作日内对发行人的注册申请作出是否同意注册的决定。此外,将由证监会对发行人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板块定位进行把关。(2)交易制度:改革后主板新股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盘中临时停牌制度得到优化;新股上市首日即可纳入融资融券标的,转融通机制得到优化,并扩大融券券源范围。但是,主板新股上市第6个交易日起,日涨跌幅限制继续保持10%不变;主板的投资者适当性要求也保持不变。(3)过渡期安排:全面实行注册制前,中国证监会将按现行规定正常推进行政许可工作。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中国证监会终止主板在审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并购重组的审核,并将相关在审企业的审核顺序和审核资料转交易所。全面实行注册制主要规则发布之日起10个工作日后,交易所开始受理主板其他企业的申请。
全面注册制有助于夯实直接融资体系制度基石,提升投融资效率,有利于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市场已对全面注册制今年落地有较充分的预期,政策也标志着4年试点后全面注册制将正式向全市场推开,成为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要拼图。截至2023年1月31日,创业板和科创板的注册制企业共917家,家数前三行业为机械、电子、医药。全面注册制打通一二级市场,加速市场存量标的“优胜劣汰”,加上上市门槛外升内降,“新经济”的中概股集中回归,优质的成长标的将在中国资本市场集聚,有利于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主板注册制落地对市场流动性和波动影响有限。全面注册制不等同于简单降低上市门槛,其制度设计的核心依然围绕鼓励优质企业融资展开,而且券商跟投制度的落实也意味着项目选择上会更加注重企业质量筛选。而且,由于依然保持交易所审核、证监会注册的基本架构不变,上市发行的节奏整体可控,改革后对市场的流动性分流有限。从创业板注册制改革实践来看,其在2020年8月之后IPO速度较改革之前有所提升,从2020年的242家提升到2021年的416家,2022年又回落到291家,井然有序,没有出现改革后IPO持续激增的情况。另外,交易制度的变化也并不意味着股票市场的波动放大。创业板涨跌幅限制从10%提高到20%并没有明显诱发更大幅度的投机交易,2019年创业板涨跌停板次数分别为3853/1201次,注册制改革后2021年涨跌停板次数为1248/72次,2022年进一步降至770/60次,实际上,在A股10%的涨跌幅限制已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股票的定价需求。
新股市场将平稳过渡,预计年度融资额约5500-6000亿元。2022年,注册制发行的科创板和创业板项目占比沪深交易所新股家数的79%,新股募集资金的82%。监管机构和市场主体对中国特色的注册制安排,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和实践,股票市场将平稳过渡到全面注册制。注册制的本质是市场化,监管不对新股发行做行政性安排,融资额交由市场供需自行调节。注册制试点以来,新股的供和求达到了有效的均衡:2019-2022年,“年度新股融资额”与“年度日均交易额”的比值区间为49-63%。在全年日均万亿交易额的假设下,预计年度股票融资规模约5500-6000亿元。
全面注册制实行将加速投行业务向头部券商集中。注册制让IPO业务从公权模式回归市场模式,在提高上市制度包容性的同时,也对投行的“项目发掘”和“资产定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了更好的把控项目质量,与优质企业深度绑定,投行业务正在从承销保荐的单点模式,向围绕企业生命周期全链条模式转变。在承销保荐轻资本业务的基础上,向上游延伸至私募股权投资和首发跟投,向下游延伸至流动性做市和股东质押融资等重资本业务,我们预计投资银行业务将进一步向头部券商集中。2022年,共有65家券商参与了A股IPO项目承销保荐,其中Top3合计份额为45.1%。
主板项目储备充足券商受益,看好具备综合竞争力的龙头券商。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有利于拓宽直接融资入口,畅通直接融资渠道。短期来看,受益于可能的主板发行规模扩容,投行收入占比高且主板IPO排队项目规模较大的中金公司(H)和国金证券受益明显。长期来看,注册制的全面实行将推动投行业务从传统的以资源为核心向以销售定价和交易服务能力为核心转变,未来投行业务有望打通企业一二级服务链条,成为以企业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服务平台,看好综合型的龙头券商。
海外要闻
【国联证券-美联储二月议息会议点评:暂停加息曙光初现】
国联证券:美联储公布利率决议。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4.50-4.75%。同时,维持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不变。
事件点评:
通胀压力趋缓以及经济衰退担忧是主要原因。2022年年中以来,通胀持续回落。2022年12月,名义CPI同比回落至6.5%,核心CPI同比回落至5.7%。与此同时,其它主要经济指标:如制造业PMI持续回落,连续三个月低于50;服务业PMI也已跌破荣枯线,进入收缩区间。经济衰退担忧挥之不去,美联储货币政策逐步转向或成必然。
快速紧缩之后暂停加息曙光初现。2022年来,美联储为应对不断攀升的通胀,持续收紧货币政策。考虑到当前通胀回落,以及持续加息对经济、通胀和金融发展的影响存在滞后,我们认为当前紧缩货币政策渐入尾声。基准情形下,预计3月再加25个基点,然后暂停加息。
随后一段时间利率或将维持在“限制性水平”。从商品、房租以及剔除房租的服务三个维度分析,目前通胀回落主要由商品与部分耐用品价格下跌驱动。房租与就业市场韧性较强,核心通胀仍在高位,使得美联储仍有可能在随后一段时间内将利率维持在“限制性水平”。若通胀大幅回落或者美国经济衰退超出预期,则年内降息概率仍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