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中国居民加杠杆:空间、动能与影响

  • 中性
  • 中性
  • 中性
  • 中性
  • 中性
来源:灯塔财经 时间:2023-03-10 00:39:49
中国居民加杠杆:空间、动能与影响

宏观要闻
广发宏观发布:疫情后居民加杠杆特征有哪些变化?1994年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后,我国居民部门整体处于加杠杆的趋势之中。1995-2019年这25年中,有21年居民部门都在加杠杆,杠杆率年均上升2.2个百分点。持续的居民加杠杆一度为政府储蓄、信用扩张、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但疫情后,这一特征似乎发生了变化。居民部门杠杆率已连续10个季度稳定在62%附近,其中与消费、购房活动相关的广义消费杠杆率(广义消费贷款/名义GDP)在2021年三季度后连续下降了6个季度。而且,以往央行放松金融条件,引导房贷利率(央行口径)下行大约2个季度左右,地产销售便会好转,居民部门债务增速便会触底回升,推动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但这一轮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央行口径)已下行4个季度,降幅达137BP,地产销售仍未有明显好转,居民债务增速仍在下降。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居民杠杆触顶了吗?从国际比较的角度,两个经验事实是:(1)全球各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走势与高点各异,并不存在经验上的天花板规律,但逻辑上肯定是越高越脆弱;(2)居民部门杠杆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整体相关,36个经济体2000-2019年的数据显示,人均GDP越高的经济体,居民部门杠杆率也越高。2021年我国人均GDP为1.25万美元,居民部门杠杆率大约是62%,两个维度均属于全球中游水平。
决定居民杠杆空间的变量中,哪些已触顶,哪些仍有空间?居民购房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居住需求与升级需求。在“房住不炒”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预期投资回报率下降,投资需求会削弱。居住需求取决于人口总量、城镇化率、家庭户均人口与举债家庭比例四个因素,居民加杠杆家庭数量=(总人口*城镇化率)/家庭户均人口*举债家庭比例。其中人口规模增速已显著下行,购房年龄的代际人口数量将逐步下降。但如我们在年度展望《走出谷底》中曾经测算的,本轮地产销售下行在量级上已经能够反映从80至90后的代际人口切换;城镇化率、家庭户均人口以及举债家庭比例都还有改善的空间。按联合国口径数据,2022年我国城市化率在64%附近,仍明显低于日本(92%)、美国(83%)、韩国(82%)等发达经济体。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变量是现代家庭的小型化趋势,我国31个省份在2002-2019年期间的数据表明,家庭户均人口与地产销售有非常明显的负相关性。我国2020年家庭户均人口为2.62人,较2010年要减少0.48人,但仍要多于日本(2.34人)、德国(2.05人)、韩国(2.27人)、美国(2.49人)等发达经济体。此外就是对负债的使用,依据央行2019年的城镇家庭资产负债表调查,我国家庭债务参与率(有债务的家庭比例)为57%,要低于美国(76.6%)、韩国(66.9%)、英国(62%)等发达经济体。且从央行披露的家庭调查报告来看,随着家庭财富、学历与人口代际更新,家庭债务参与率还可能进一步提升。升级需求同样继续存在空间。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居民一则对建筑的标准、功能和审美会升级,带来新旧楼盘更替;二则对人均居住面积上的要求会提升。2005-2021年,北京、南京与成都等城市的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提高了11.4平米、14.3平米与16.4平米。
海外要闻
兴业证券表示,从顺周期的角度来看,全球经济放缓仍会对工程机械类需求产生拖累。
美国:衰退预期下,基建需求或将继续下行。美国制造业PMI对其工程机械类进口有领先作用,而后续美国大概率仍将衰退;
亚洲:东南亚基建未见明显放量迹象,但增量或在于两印。从近期东盟的建材类产出来看,并没有看到其开启基建周期的迹象。然而,印度和印尼今年的基建及矿业支出可能为中国挖掘机出口贡献增量。
欧盟:与美国相似,仍有韧性但超预期拉动有限。欧洲对中国工程机械出口拉动较为稳定。2023年欧洲先行指标指向其资本开支或将转向下行,对中国工程机械出口进一步拉动或将有限。?但有几个结构性因素提供了工程机械类出口的韧性。
结构因素一:美国能源部门长期“under-investment”带来的投资韧性。2014年以来美国能源行业处于持续的“欠投资”,能源行业投资的修复可能会带来工程机械类需求的韧性。尽管从强度上来看,本轮美国能源投资的强度与2011年不可比。
结构因素二:全球矿业资本开支增长下,印尼和拉美的需求。过去几年全球矿业投资增长,拉动包括印尼、拉美在内的对中国工程机械类需求增长。2023年全球矿业投资仍将增长,但增速将放缓。
结构因素三:中国与中东的合作深化带来新的增长点。2023年全球衰退预期不断强化,总需求逐渐疲软的大背景下,中东和俄罗斯等地区的区域性亮点可能继续成为中国机械出口新的增长点。
整体来看,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向下,可能难以推动工程机械类需求增速进一步上行,但美国能源投资、全球矿业投资以及中国与周边经济体的合作深化,可能支撑工程机械类出口的韧性超预期。
证券要闻
国都证券表示,“近年来,部分地区总结提炼改革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围绕‘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探索地方性立法工作,护航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回应民营企业的诉求和关切。”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工商联主席、富通集团董事长王建沂介绍,浙江在2020年1月出台了《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这是首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省级地方性法规,为推动当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成效。
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许家武表示,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加强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家精神、支持民企改革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各地实施了多项民营经济平等保护措施,陆续出台多个规范性文件;政法系统围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坚持把依法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环节。
“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撑腰、打气、鼓劲。”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说,为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全国工商联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一道,每年举办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峰会,开展“法治进民企”活动,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
更好满足企业发展所需、民心所盼。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透露,下一步人民法院将发布优化法治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进一步把“两个毫不动摇”落实落细,释放更加坚决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合法财产权益的强烈信号。
针对侵犯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的案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明确“对错案一经发现、坚决予以纠正”,为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坚实有力的司法保障。
有代表委员建议,尽快从法律层面帮助民营经济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中的问题,让民营企业家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到加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顶层设计,其抓手就是尽快制定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相关法律,把“三个平等”真正落实、落地、落细。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
“民营企业需要政策的连贯性及相关配套措施的一致性。”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认为,制定行业规则要以市场化运营为基本原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化运行体系,规范执法环节,减少行政手段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干预。同时,要加强规则制定、市场监管和基础设施服务供给,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生态。
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董事长王煜建议,推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法,用法律形式明确界定民营企业的基本性质、地位和作用,确立民营企业的历史新定位和新使命。同时,将市场环境、营商环境纳入法治轨道,对国资、外资、民企一视同仁。
王建沂认为,可在现有民营经济法治建设特别是在地方立法实践的基础上,在全国层面研究制定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上位法,有利于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家人身权、人格权、财产权和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分享到: